梨埠以下三百里,疍家儿女逐浪去

梨埠以下三百里,疍家儿女逐浪去

2阅读 2024-07-04 07:52 文化

在广西苍梧梨埠至广东封开江段,运茶的船只改为大帆船,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疍家人也纷纷上阵一展身手,在茶船古道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仲夏六月的骄阳非常猛烈,即便已经接近傍晚,气温依然相当高。

在苍梧县梨埠镇沙地村文化操场边上的小卖部里,村里的四位老人麦瑞清、聂福文、麦伟雄、麦秀清围坐在一起。这些老人如今都已是七八十岁,他们曾经长年累月地在广西苍梧六堡镇至广东封开县江口镇的水路上撑船“讨生活”。对于这段水路的过去了如指掌,甚至能够清晰地指认出,文化操场旁边的河岸上,在1950年之前曾经有过一个叫吉隆的码头。

如今,年迈的他们经常围坐在小卖部的屋檐下,就着一壶凉茶倾谈往事,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打开尘封的记忆……

梨埠卸货换大船

梨埠镇位于苍梧县中部,沿着六堡河而上,西北连接六堡镇,向南沿东安江、贺江直达苍梧县木双镇,以及广东封开县的江口镇。

梨埠镇自古以来水路交通便利,六堡河横贯镇区中心,商铺民居分布于一河两岸,河上船只穿梭交织,无数满载六堡茶的船只和竹木排都要在此处休息歇脚,卸货换船。

1950年以前,梨埠有吉隆、惠利、合益三个码头,这些码头主要是为了方便过往船只换装货物。三个码头后面各有一家商号,主要经营日杂百货,商号老板都是广东上来的商人,老船工聂福文至今仍记得:“临近1950年时,梨埠镇整体经济已陷入低谷,吉隆商号的老板连1500元的关金券(法币)都无法找零。”

1950年前后,每当有货物装卸,梨埠码头边上就会尘土飞扬,河边堆放着很多行李箱和箩筐,空气中弥漫着汗味、茶叶味、水果味,以及干货的气味。

作为茶船古道上重要的驿站,从六堡镇赶来的运茶船、竹木排都要在梨埠镇停下歇息。尖头船将茶叶运到梨埠后,就由船工过船,即将尖头船上的茶叶或其他货物搬运至当地的木帆船上。

当年,一批又一批货物就这样被船工们从船上扛下来,分散到镇上的商铺里和小商贩的箩筐里,或者又被重新扛到更大的木船上。

当时,梨埠镇上的大型木帆船有10多条,每船能载重20吨左右。当大帆船装满货物后,就赶往下一站——广东省江口镇。

每逢冬季,六堡河道总有大量的竹木柴排顺流而下,经过梨埠出江口,再沿着西江而去,直至广州、香港。镇上的老船工说,大量竹木排顺着江面漂过梨埠镇,将东安江的河水染得发黑,顺流而下的,还有满载茶叶的小船。

东安江木双段水城

对船工和排工而言,梨埠镇是换货的码头,也是休息的地方。在梨埠码头泊好船或排后,船工或排工开始生火做饭。河滩边遍布从上游漂来的木柴,那都是上好的柴火。不用费力找柴,他们就地取材生火,再架起一只铁锅,把带来的食物,无论生熟,全部倒进去一起煮。待得火燎锅热后,鲜香咸甜的一大锅,什么味道都有了。

碰上下雨天,船工和排工走上岸来,走进码头边上的客栈休息。这些客栈由梨埠本地人所开,收费不低,要五六毛钱(铜圆)才能住上一晚,设施简陋,只有几个大通铺,要吃饭还得另外交钱。

上世纪三十年代,疍家人吃

住都在船上

上世纪四十年代西江流域的

疍家人

全家上阵来撑船

尖头船和竹木排到达梨埠后,运载的茶叶大多会被换装到载重量更大的木船上。此种木船单桅挂帆,每船有船工三至四人,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公婆仔乸(全家大小)齐齐上阵”,这些人一应生活全在船上,亦即疍家人。

单桅木船只要装满货即行出发,往往数只“打帮”,偶尔一两只也单独起航。一路沿东安江入贺江,再下西江,直抵广东封开江口或郁南都城,再将运载的货物换装上更大的货船。此去又是100多公里的水路,其间暗礁遍布,浪急滩多,每遇艰难险阻,船工们都要下水拖船、上岸拉纤。当时在六堡至江口的江河边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船工背负着长长的竹纤绳,佝偻爬行在岸边的乱石滩上,不时又涉蹚于奔流的江水中,湿淋淋、黑黝黝的身上,已分不清是河水、汗水,还是泪水。

在梨埠到广东江口这段水路上,苍梧县的木双镇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站点。从地图上看,东安江呈南北走向,梨埠位于东安江北端,木双镇则位于东安江的中段,穿过木双即入贺江,沿贺江而下便可到广东封开江口镇。从六堡经梨埠镇而来的茶叶山货,以及从沙头、石桥乘着沙头艇而来的粮食土产,都沿东安江会合到了木双,因此木双也成了茶船古道上的另一个驿站。

对于那些往来于梨埠至江口、都城的单桅木船的船工,木双就是他们途中湾船休息的一个落脚点。据镇上的老人吴坤南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以前,每近年关,在木双镇对开的东安江河段上,湾船休息的疍家人就有几百人,而当时木双街上的居民还不到两百人。

木双也是转运点

如今,在木双镇码头两边的墙上,贴着一幅幅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有静静的东安江,有热闹的水运码头,有连樯接橹的货运木船队,还有在人们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撑船竹篙……

在木双镇老船工的记忆里,以前梨埠镇上的船只基本能满足六堡茶的转运需求。但是,到了每年9月至10月,也就是六堡茶运输最紧张繁忙的时节,梨埠镇的运力时常捉襟见肘,木双码头就成了六堡茶转运的另一个中心。

毛江荣原为木双水运社船工。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东安江水运都很兴盛。六堡茶、粮食、竹木、布帛、食盐、茶叶、药材等商贸物品,大部分都用小船运到木双码头,再转移到吨位较大的木帆船上,然后经东安江、贺江、西江运到梧州或广东等地进行交易。毛江荣的爷爷和父亲也曾在梨埠至广东江口的水路上当船工,当时在运茶最繁忙的季节里,广东的茶商急着要货,往往等不及装满一船货,就急急催促木帆船出发了。半船的茶当一船货物计价,货主也不会计较。

木双码头旧址上的宣传栏记录了很多以前船工的信息

1953年3月,木双成立了苍梧县梨埠区黎壁民船工会,由包括料口、黎壁、木双、西中等地的船工联合组成,行使管理运输和人口户籍等功能。

随后,木双水运社成立,全社共有船只47艘,人口600多人。社里的船工分别来自广东、广西不同的地方,共有21个姓氏,此前都从事水运相关的工作,其中大多都是疍家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路交通高速发展起来,船运慢慢衰落。1996年,木双水运公司宣告破产,船工们陆续迁居上岸。

疍家人与茶船古道相生相伴,互为依靠。如今在梨埠镇沙洲村里,居民主要都是麦姓和聂姓两个大族,细细问来,这两个大族的祖辈以前都是生活在六堡到江口这段水路上的疍家人,直至1950年以后,才陆续上岸定居。而在木双镇,现在镇里的居民上推两三代,基本上都曾在水上“讨生活”。

今日的梨埠与木双,一派崭新面貌,大街小巷里已难觅旧日踪迹,曾因航运而繁华的东安江,随着时代匆匆向前的脚步已慢慢沉寂,曾经的老码头更是早已消失在缓缓流淌的时间长河之中。

来源|《茶船古道》 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揭榜挂帅”团队深入开展茶园管理技术服务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